基于碳中和目标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途径
发布时间:2022-12-23 16:17:54
       1、全生命周期减源
       1)设计阶段
       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利用可有效推动直接减源,例如太阳能热水、地源热泵、生物能源等技术,需切实渗透于风景园林中进行普遍示范与推广。另外降水资源与城市中水等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,可有效降低对于自来水供应的依赖,切实减少碳排放。在合理利用节约资源技术时,还需充分考虑清洁能源的消极影响,例如生物质能源可降低农田多元性,且生产过程需消耗大量水土资源,造成往外碳排放。所以设计人员应严谨评估新能源使用范围与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。
风景园林规划设计
       2)建造阶段
       园林绿地材料作为建造阶段碳排放的关键影响要素,不同材料与构造间的碳排量存在显著差异。采取场地自身材料可有效降低碳排放,同时选择低碳环保材料也非常关键。首先,可基于采用高反射率涂料与保温材料,及叶片具备高反射率的植物,有效减少热量吸收,降低环境维持能耗。其次,可尽可能选择木材、碎石等低碳环保材料。新型现代智能材料也独具各式各样的碳排放减少优势,例如光纤维智能缓凝土,基于骨料与玻璃纤维构成,可吸收太阳能资源,减少混凝土外保温材料用量,降低室内环境维护能耗。
       3)维护阶段
       维护减源层面,植物移植、灌溉、施肥等产生碳排放比较严重,尤其是灌溉,其主要碳排放来源是水车油耗。所以在实际维护时,最好采用节水措施,尽量就近取水,并优选节水耐旱植物,尽可能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与移植。此外尽量选用粗放式植物管理方式,以此既能够降低养护时的碳排放,又能够提高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,推动其可持续发展,提升植物碳汇能力。与此同时,还可构建园林绿化智慧监管平台,创新优化管理流程,提升维护效率,降低碳排放。
       2、提高要素碳汇能力
       1)植物碳汇
       不同类型植物碳汇能力存在显著差异,设计时优选乡土植物,可获取更高碳汇效率,且可降低维护成本。一般乔木碳汇能力均超出灌木、草本等,而深根性植物碳汇能力更强大,幼中龄植物生长较快且碳汇能力强,但成熟之后会有所衰减。所以创建复层-异龄-混交体系的立体植物群落,引导群落自然交替演变,可确保植物碳汇稳定性。就植物利用层面,则可以采用绿色屋顶、垂直绿化、地被植物增加等多元化方式,实现减排增汇目标。在植物死亡之后,会释放碳,所以科学合理保留并利用植物废弃物,切实管理场地碳元素,可以作为建筑材料、生物碳,或者埋于小丘内以确保长期储存碳。
       2)水体碳汇
       矿物质会切实导致水体富营养化,直接影响碳汇能力,而保持水土清洁是碳汇的基本条件。生物滞留池、透水铺装、初雨弃流池等采集方式可防止雨水被污染,提高水体碳汇能力。健康水生态环境的营造就水体碳汇而言更具现实意义。改善水下土壤、水生植物、浮游生物的生态功能,均可有效提升水中与岸边地带的生物多样性,并有效清洁水体。另外湿地具备显著的碳汇价值,湿地的水体、植物、土壤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碳汇能力。而雨水花园作为独特的人工湿地类型,其固碳量几乎能够全部抵消建造时的碳足迹,应用价值不可小觑。
       3、发挥间接减源作用
       1)加强低碳宣传
       园林绿地是有效改变居民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,可有效发挥各式各样的社会引导效益,促使更多的居民积极参与减碳行动。需要注意的是居民的低碳意识是非常重要的,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可降低人员、建设与维护碳足迹,还可调动社区的积极参与性,生成独具生产力的社区,实现社区自我服务。根据园林绿化进行多元化、直观形象的展示宣传,有利于低碳社会的构建。
       2)健全绿地系统布局
       在规划环节引进低碳理念,开展基于生态绿地空间的低碳规划,构建绿地与城市结构息息相关的紧凑型城市。在慢行城市设计过程中可建立健全的绿道系统,促使绿地切实发挥减碳功能,有效推动微生物等生物流得以迁徙、能量交换,还可基于增设口袋公园,重新分配街道步行、骑行、社交活动空间,活化街道标识系统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慢行质量,优化慢行路线可辨别性、安全,从而保障慢行出行率,实现居民出行碳排放降低。
       3)调节区域小气候
       微气候可切实降低环境能源消耗,增强室外环境吸引力,在间接减碳层面有效发挥独特优势。公园选址、朝向、铺装、植物配置等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绿地微气候。所以在风景园林设计时,可通过既定程度的绿化遮荫降低地表热辐射吸收,同时还可引进各式各样水景装置,适度调节乔木覆盖率,增加水面覆盖率,以有效改善微气候,提升了舒适性。